无帅停赛?东体痛批国足:弃热身保 U22 是本末倒置
当 10 月的国际比赛日落下帷幕,国足再次以 "隐身" 姿态缺席 —— 这已是继 9 月后,球队连续第二个窗口无赛可踢。帅位空缺四月悬而未决,集训比赛全面停滞,而 U22 梯队却赛程密集。对此,《东方体育日报》直言:"没主帅也不该放弃热身赛,为 U22 牺牲国足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"。
帅位空悬绝非停摆理由。自今年 6 月伊万科维奇下课至今,国足主帅位置已积灰四月,选帅陷入 "标准错位、信任崩塌" 的死循环:足协既想要国际名帅,又受限于预算与前车之鉴,候选名单从奎罗斯到申台龙轮番炒作,却始终停留在 "造势阶段"。但这绝非放弃比赛的借口。正如沈雷在专栏中所指出的,即便主帅未定,完全可由代理教练带队,或采用 "老带新" 混编阵容保持运转 —— 国际比赛日一年仅有六个窗口,合计 12 场左右的赛事,是球员积累经验的核心阶梯,任何俱乐部训练都无法替代。2022 世预赛与 2024 亚洲杯的教训早已证明:多位年近 30 岁的国脚国际场次仅个位数,这种经验鸿沟在场上直接转化为实力差距,而如今无特殊原因的 "主动停赛",无疑是在制造新的隐患。
以 U22 为借口更显逻辑混乱。有声音称 "国足集训会干扰 U22 备战",毕竟王钰栋、拜合拉木等新星已是双线主力。但现实是,U22 的核心任务 U23 亚洲杯与亚运会,在足球体系中地位有限 —— 即便夺冠也难掩成年队短板,且 2028 年 U23 亚洲杯虽关联奥运资格,亚洲仅有的两个名额对当前国足而言更是奢望,更何况奥运足球本就属于 "世界足坛边角料"。更荒诞的是,为这类赛事让核心球员冒险的代价已然显现:U22 与泰国的热身赛中,王钰栋遭对手飞踹险受伤,作为已有国足首发经验的新星,却要在无关痛痒的友谊赛中承受恶意犯规风险,经纪人金畅直言 "膝盖早已不堪重负,保护措施令人质疑"。而 U22 自身的表现也难撑 "优先论":面对泰国队两场热身赛 1 胜 1 平,全场 18 射 0 球、错失绝杀的尴尬数据,暴露了 "得势不得分" 的老问题,这样的锻炼价值远不能与成年队国际赛事相提并论。
停赛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。当日本、韩国忙着通过热身赛磨合阵容时,国足的缺席直接导致国际排名持续下滑,这将影响明年亚洲杯分档 —— 一旦落入劣势组别,面对澳大利亚、伊拉克等对手的难度将陡增,形成 "一步慢、步步慢" 的恶性循环。更关键的是球员状态的断层:分散在各俱乐部的国脚缺乏合练机会,即便阵容框架相对固定,场上默契也会随时间流失,而这种默契恰恰是战术执行的 "粘合剂",绝非换帅就能凭空生成。选帅的拖沓本已消耗着球队竞争力,停赛则让这种消耗雪上加霜,正如业内所言:"选帅慢是效率问题,停赛则是对足球规律的漠视"。
中国足球从不需要 "拆东墙补西墙" 的伪规划。U22 的成长理应建立在科学衔接之上,而非挤占成年队资源 —— 真正的人才培养,是让王钰栋们在国足热身赛中与亚洲强队交锋,而非在青年赛中面临无意义的受伤风险;是让年轻球员通过成年队历练积累经验,而非在低级别赛事中 "刷数据"。眼下最紧迫的,是打破 "无帅即停赛" 的惯性思维:启用代理教练组织集训,利用剩余国际窗口邀约对手,既能为新帅选拔提供参考,也能避免球员状态滑坡。
国足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参赛,而非被动等待。帅位空缺可慢慢打磨,但国际比赛日窗口不会重来;U22 值得重视,但不能成为成年队摆烂的遮羞布。正如东体所警示的:"历史教训早已证明,放弃赛场的代价,终将在未来的大赛中加倍偿还"。

发表评论